資料來源:PM2.5納入管制多年後,台灣空氣品質到底有沒有進步? | 遠見雜誌
空氣雖然平常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它大大影響我們的生存空間,例如每日上下班聞到的汽機車廢氣、巷口小吃店的油煙,以及其他隱藏在社區的PM2.5污染源等。這些年下來,台灣整體的空氣品質是變好還是變壞?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崇光,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空氣污染物PM2.5和臭氧的變化趨勢。(本文節錄自《研之有物:格物窮理!》一書,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2012年5月,環境保護署(今為環境部)發布《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正式將PM2.5納入臺灣空氣品質管制,從圖表中可以看到,自2012年以來,PM2.5的平均濃度的確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PM2.5除了逐年降低之外,大家也可以觀察到,PM2.5其實有非常強的「季節性」。
一般而言,秋天、冬天時,中西部大多位於中央山脈的背風面,風速微弱不易將污染物吹散,污染濃度相對高;反之春天、夏天時,因為擴散條件好,污染濃度就相對低。
因此,夏天時,臺灣各縣市的污染狀況差異不大,但一進入秋冬,污染濃度在空間分布上就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中南部特別嚴重。
隨著時間推進,PM2.5污染正在逐漸改善,但整體而言,污染情況還是很嚴重,尤以中南部更為嚴峻。我們可以說,臺灣空氣品質在眾人努力之下慢慢變好,但我們離好的空氣品質仍然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
「在變好,可是遠遠不夠好。」周崇光這麼說。
前面已提到PM2.5濃度逐年降低,其他空氣污染物諸如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MHC)、氮氧化物(NOx)的數據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臭氧(O3)一枝獨秀,不僅沒有變少,有時甚至還會有上升的跡象。
從數據來看,空氣汙染物例如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MHC)、氮氧化物(NOX)都逐年降低,然而臭氧(O3)濃度卻沒有變少的趨勢。圖中每個資料點代表一個月的平均值,「12移動平均」表示汙染物在該年連續12個月的平均值。
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若想要了解箇中原因,我們必須回顧臭氧的形成機制,與都市的光化學煙霧(Photochemical smog)有關。
光化學煙霧是空氣汙染的混合物,事由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與陽光發生一系列反應而成,而臭氧(O3)就在反映路徑中不斷循環。(資料來源:周崇光提供/《研之有物:格物窮理!》/時報出版)
首先,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是形成臭氧(O3)的主要前驅物。
二氧化氮(NO2)在紫外線的照射下(hν表示能量),會分解成一氧化氮(NO)和一顆氧原子(O),當這顆氧原子碰到氧氣(O2)時,就跑出臭氧(O3)。
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碰上氫氧自由基(OH)時,會被氫氧自由基氧化形成有機過氧自由基(RO2),有機過氧自由基隨後會氧化一氧化氮(NO),並使二氧化氮(NO2)再生回來,由此可在大氣中循環產生臭氧。
雖然NO2被紫外線分解後會產生NO和O3,要注意的是NO碰上O3時,又會反應為NO2,於是NO—NO2—O3在大氣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關係,因此當我們減少一氧化氮的污染時,上述的光化學平衡就會有利於增加臭氧的濃度。
而在過去這些年,我國的污染防制使得大氣中氮氧化物濃度一直在減少,一氧化氮也相應下降,當一氧化氮越來越少的時候,也越來越少的臭氧會被轉化成二氧化氮,使得累積在空氣中的臭氧變多了。
因此,我們在下圖可看到,代表臭氧的紅線上升了,而代表二氧化氮的綠線下降了。
台灣的污染防制使得大氣中的氮氧化物濃度一直在減少,一氧化氮也就相應下降,當一氧化氮愈來愈少的時候,也表示愈來愈少的臭氧會被消耗轉化成二氧化氮,使得累積在空氣中的臭氧變多了。圖中每個資料點代表一個月的平均值,「12移動平均」表示汙染物在該年連續12個月的平均值。
既然無論空氣品質變好或變壞,臭氧的濃度都很高,甚至都會變高,那麼研究人員到底該怎麼確認整體空氣品質真的有所改善?
周崇光指出,事實上,只要將「臭氧和二氧化氮的濃度加起來」,統合為「大氣氧化劑的濃度」,並和其他污染物進行比對,就可以從數據中確認:
即使臭氧的濃度上升,但兩者總和的數據是減少的,空氣品質的確正在改善!不過還要更加努力才能克服上述的困境,進而成功降低大氣中臭氧的濃度。
加入LINE好友,享專人服務與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