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年間,美國環境保護署(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將 PM2.5 年標準降至 9 µg/m³;歐盟通過新指令,要求 2030 年起 PM2.5 年 10 µg/m³、日 25 µg/m³(每年最多 18 天超標);台灣自 2025/01/01 起採年 12、日 30 µg/m³ 並同步加嚴 AQI。本文以「年標 vs 日標 vs 管制框架」三軸,解析誰最嚴、差在哪裡,以及對產業與民眾的實際意義。
一、三地數值一眼看懂
區域年平均 PM2.5 標準24 小時(日)標準生效/達成時程依據
美國(EPA) | 9 µg/m³ | 35 µg/m³(維持不變) | 2024/02/07 定案;依規劃按期落實 | US EPA 最終規則(Final Reconsideration of the NAAQS for PM)
歐盟(2030) | 10 µg/m³ | 25 µg/m³,且每年不得超過 18 天 | 2030/01/01 起須達標(得依條件申請展延) | Directive (EU) 2024/2881 附件 I
台灣 | 12 µg/m³ | 30 µg/m³ | 2025/01/01 起適用;AQI 同步加嚴 | 環境部新聞與制度頁(空氣品質標準修正)
WHO 2021 指引供參考:年 5、日 15 µg/m³。
快速結論(就數值):
- 年標最嚴:美國 9(優於 EU 10、台灣 12)。
- 日標最嚴:歐盟 25,並設 18 天超標上限(美國 35、台灣 30 未設天數上限)。
- 制度框架最完整:歐盟同時規範年標、日標與超標天數,並設定 2030 達標與長期路線。
一、怎麼理解「年標」與「日標」?
1)它們在看不同風險層次
- 年標(年度平均上限):看的是「長期暴露」——一年 365 天的整體濃度是否偏高,對應心血管、呼吸系統的慢性影響與致癌風險累積。
- 日標(單日或 24 小時平均上限):看的是「短期尖峰」——在寒流、焚風、境外移入、冬季燃燒或交通壅塞等情況下,是否出現對敏感族群有急性影響的高值。
2)為何兩者都需要
只抓年標,城市可能「年均漂亮、但冬季爆表」;只抓日標,又可能「每天都勉強過關、但全年仍偏高」。年標=底盤健康、日標=急煞保命,兩者一起才能同時壓低慢性與急性風險。
3)用生活比喻快速記
- 年標像是「全年成績平均」:穩定向下,才真的變健康。
- 日標像是「期末考不准爆掉」:少數幾天超太多也不行;歐盟還加了「每年最多 18 天超標」這條款,等於明定不能常常失控。
4)怎麼解讀你看到的數據
- 年標達標 ≠ 每天都安全;遇到橘燈/紅燈仍要減少外出、加強過濾與通風。
- 偶而的日標超標 ≠ 全年就不合格;重點是是否常常超、超得多不多(歐盟因此設「18 天」上限)。
- 企業與學校可同時訂兩道線:年度目標(對齊或優於法規)+尖峰日 SOP(加強抽排、濕式抑塵、減少戶外活動等)。
二、為什麼會「誰最嚴」看起來不一樣?
「嚴不嚴」不能只看一個數字,至少受三件事影響:
- 年 vs 日:年標反映慢性風險;日標與「可超標天數」則鎖定短期尖峰(冬季燃燒、交通冷啟動、工地揚塵、餐飲油煙等)。歐盟在日標上更嚴,有助避免「年均合格、短期爆表」的情況。
- 合規邏輯與保護機制:美國此次主調整年標;歐盟把「日 25+18 天」寫入法規並要求路線圖;台灣同步加嚴 AQI 級距,預警更早。
- 時點差:美國已生效、歐盟是 2030 達標、台灣是 2025 即時上路。以 2025 年來看,台灣日 30 比美國日 35 更嚴;到 2030 年,歐盟日 25(且限 18 天)將最嚴。
三、對產業與城市治理的實務影響
- 尖峰控制成 KPI:日標與超標天數會把治理焦點推向尖峰源,僅靠年均值不再足夠。
- 監測與訊息門檻再校準:AQI 加嚴後,黃/橘燈日數可能增加,代表預警提早而非空氣變差,利於民眾與企業及時採取行動(通風、過濾、減排)。
- 健康溝通基準上移:即使達標,距 WHO 指引(年 5、日 15)仍有差距。對孕婦、幼童、心肺疾病者與醫療空間,高於法規的「內部健康線」將成常態。
四、給讀者的實作清單
- 讀懂在地規則:歐盟城市關注「日 25+18 天」是否在秋冬觸頂;台灣留意 AQI 新級距下的橘燈/紅燈是否集中在特定天氣型態。
- 把「日標」內化到公司政策:為尖峰時段建立 SOP(延時抽排、局部捕集、濕式抑塵、油煙源頭控制)與異常日加嚴門檻。
- 以 WHO 作為室內健康線:臥室、兒童房、無窗廚房、診療空間,盡量逼近日 15、年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