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不只是肺部的敵人,也悄悄攻陷我們的大腦。
2025 年 1 月,一篇發表於《Egypti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獻回顧論文,引起國際學界對於「空氣污染與神經退化疾病」關聯的再度關注。這篇由奈及利亞與俄羅斯學者跨國合作完成的敘述型回顧,標題為《The impact of air pollution 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 narrative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由 Nicholas Aderinto、Abayomi Oyeyemi Ajagbe 等六位作者共同撰寫,整合了近五年間數十篇人類與動物實證研究,聚焦於 PM2.5、臭氧、NO2 等污染物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之間的潛在關聯。
研究指出,PM2.5 顆粒小於 2.5 微米,不僅可深入肺部,甚至能經由嗅神經或循環系統穿越血腦屏障(BBB),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論文指出:
“Chronic brain inflammation is believ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r exacerbation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D and PD.”
微膠質細胞(Microglia)是大腦中的免疫守門員,卻也可能因長期暴露於 PM2.5 而過度活化,釋放如 TNF-α、IL-6 等發炎因子,加速神經元損傷,推動認知退化的進程。這項現象正是空氣污染對大腦影響的核心機制之一。
除了免疫反應,論文也彙整多篇腦部影像研究,發現長期居住於高污染地區者,大腦白質結構常出現異常,尤其是前額葉與基底核區域,這些變化與執行功能與運動控制密切相關。
“White matter abnormaliti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air pollutants, especially PM2.5.”
這些白質損傷會導致區域間神經訊號傳導效率下降,被視為神經退化的早期表徵。
在動物模型中(如犬隻與小鼠),學者觀察到空氣污染物與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如 Aβ(β-澱粉樣蛋白)與 α-synuclein(α-突觸核蛋白)提早堆積,顯示污染暴露可能參與病變起始階段。
這類分子變化過去常與老化有關,但如今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環境因素是否才是導火線?
作者也提及,居住綠地比例、空氣流動性與都市氣候調節策略,可能有助於減緩污染影響,是非醫療介入的重要契機。
這代表環境設計,不只是為了宜居,更可能成為預防認知退化的第一道防線。
本篇論文也誠實揭示目前文獻的限制,包括缺乏長期追蹤的縱向研究,以及針對不同族群的分子比較數據不足。
“There remains a significant gap in longitudinal studies and mechanistic research at the molecular level.”
這提醒我們,空污與神經病變之間的連結雖然愈來愈清晰,但科學的驗證仍需持續累積。
對於空氣品質的關注,不應止步於「有沒有 PM2.5」,而應擴展至「PM2.5 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這篇來自奈及利亞學者群的國際合作論文,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與機轉框架,雖非最終答案,卻是值得納入環境健康決策與教育的起點。
讓我們不只呼吸,更清楚地理解每一口空氣,可能帶來的無聲改變。
Q1:PM2.5 如何影響大腦?
A:PM2.5 顆粒能穿越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引發微膠質細胞活化與慢性發炎,可能促進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的形成。
Q2:空氣污染真的會讓人變笨嗎?
A:多項研究指出,空污與認知功能下降具正相關,特別是白質異常與記憶力、執行力減退有關。
Q3:哪些人群對空污影響最敏感?
A:包括幼兒、長者、慢性病患者以及生活在交通繁忙或工業區的人群,都是高風險族群。
Q4:我要怎麼減少 PM2.5 對大腦的傷害?
A:可透過選擇室內空氣清淨設備、增加居住地綠化、避免高污染時段外出等方式自我保護,政府政策上的強力介入也極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