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面對空污,民眾該如何選配適合的口罩?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對於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提供民眾正確選擇合適口罩的方法,減少空污暴露,保護健康。
戶外空氣污染的來源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其中沙塵暴、火山爆發及海洋蒸發等均屬於「天然污染源」,工廠煙囪排放、露天燃燒及營建施工等行為產生的固定污染源,以及機動車輛等產生的移動污染源,均屬於「人為污染源」。戶外的各種空氣污染物,可藉由自然通風方式進入建築物內,加上室內環境中的污染物,如廚房油煙、燒香及香菸煙霧、清潔劑使用與油漆粉刷導致揮發之有機化合物等,構成室內空氣污染的危機。
一般空氣污染物可分類為粒狀(如懸浮微粒、落塵、黑煙等)、氣狀(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衍生性(如臭氧等)、有害(如甲醛、氯氣等)及惡臭(如硫醇類、硫化甲基等)污染物等。空氣污染是否會造成人體健康危害與暴露的空氣污染物種類、濃度高低及時間長短有關,可能引起的疾病包括過敏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等,甚至提早死亡。
當民眾面對空氣污染時,必須先瞭解自身所處環境中主要空氣污染物的種類與濃度,再考慮是否佩戴防護口罩。如果民眾有佩戴防護口罩的需要,在選配口罩時應先瞭解各種市售口罩的特性、功效和用途,其次才是外表美觀性,以達到佩戴口罩的真正目的,而並非是戴心安而已。本文以一般民眾經常出入的生活場所(作業環境除外)為出發點,進一步說明各種口罩的選用原則。
為瞭解即時戶外空氣品質狀況,民眾可透過環保署的「環境即時通」APP或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臺灣各地的空氣品質指標(Air quality index,AQI)及監測濃度,再進一步決定是否外出活動,或採取自我防護措施。舉例說明,倘若空氣品質指標結果呈現橘色標示(AQI = 101−150)時,表示此空氣品質狀況可能會影響敏感族群(包括孩童、孕婦、老年人、有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建議減少體力消耗活動及戶外活動,必要外出應佩戴口罩。民眾亦可查詢戶外即時PM2.5(意指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濃度,當PM2.5 > 35 mg/m3則建議上述敏感族群外出佩戴口罩。
以下根據民眾常見的活動及場域,考量可能接觸到的空氣污染物種類(簡單分成粒狀污染物和氣狀污染物二類),提供選戴口罩之建議:
戶外或室內環境的空氣品質,均會受到氣象條件、交通流量、工廠運作及人員活動等諸多改變而有各種變化。因此建議每位民眾可充分利用行政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做為是否外出活動的重要參考,並藉此判斷自己的所處環境需要佩戴何種口罩,以達到個人最佳的呼吸防護效果並維護健康。佩戴口罩是自我保護的最後ㄧ道防線,若有其他空污減量或減少暴露方法應優先採用。
加入LINE好友,享專人服務與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