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cancer.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213
近年來,國內空氣汙染管制究竟有否成效?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共同執行 2 期、共 8 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顯示,所有污染物濃度皆有改善,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及一氧化碳(CO)等,有 9 成以上測站濃度,顯著逐年下降中,顯示防治空汙的效益已漸浮現。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表示,國內近 10 年PM2.5汙染改善效果,也顯示在慢性疾病死亡率上。
陳裕政說明,以PM2.5 濃度來看, 數據顯示由 2007 年的 31.7μg/m3,下降到2017年的 21.47時,肺癌死亡率下降 4.26%、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率下降 6.91%、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下降 6.56%,中風死亡率也下降 7.31%。
PM2.5 濃度改善的效益,不只反映相關疾病的死亡率上。
數據顯示,從PM2.5 濃度較高(32μg/m3)與濃度較低(25μg/m3 )的環境相較,銀髮長者的握力下降 1.7%、肌肉量減少 1.3%、體脂肪增加 2.4%,顯示空汙PM2.5 濃度,也與民眾日常體適能息息相關。
由於過去我國訂定空氣品質標準,並無充足的實證研究,這次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生福利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汙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了專屬台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
國衛院指出,考量心血管疾病的減量健康成本效益分析,若PM2.5年平均濃度,調降至 12.5 μg/m3,則減量成本的最大效益,可與PM2.5可歸因心肺代謝疾病的疾病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達到權衡。若進一步調降到12.1 μg/m3時,則可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目標三的green程度。
除了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與中風患者,是空汙毒物長期易感族群外,糖尿病患者若長期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會降低腎臟過濾功能、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蛋白尿等風險。此外,空汙對肝癌患者存活率也有影響,研究指出,空汙物質會增加肝癌死亡風險。
空氣汙染無所不在,在大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自我保護更顯重要。下列 3 個守則,可以做為日常降低空汙威脅的參考:
1.減少室內污染源:
2.選擇戶外運動的時間與地點:
3.保持鼻腔清潔
加入LINE好友,享專人服務與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