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海洋:家裡空氣裡的微塑膠,怎麼擋?
我們都聽過海龜鼻子裡的吸管、魚肚子裡的塑膠碎片,但如果說,此刻你我呼吸的空氣中,正飄浮著成千上萬的「微塑膠」,而且它們可能正悄悄進入我們的大腦、血管,甚至下一代的胎盤裡呢?
這不是危言聳聽。過去,我們以為微塑膠是海洋與食物鏈的議題,但最新、頂尖的科學研究正在敲響警鐘:微塑膠,已經升級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室內空氣議題」。
為什麼「空氣中的微塑膠」是現在該正視的關鍵?
幾個發表在重量級期刊上的研究,像拼圖一樣,拼湊出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畫面:
- 心血管的「不速之客」:2024 年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了一項震撼研究。科學家在人類的頸動脈斑塊中,檢測出微米甚至奈米級的塑膠(最常見的是聚乙烯 PE 和 PVC)。更驚人的是,在為期 34 個月的追蹤裡,體內帶有這些「塑膠內襯」的族群,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等重大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是其他人的 4.5 倍。研究的評論直接建議,未來評估心血管風險時,或許該把「塑膠暴露」也算進去。
- 驚人的每日吸入量:一篇即將在 2025 年刊於《PLOS ONE》的論文估算,一個成年人在室內環境,光是 1–10 微米(μm)這個粒徑範圍的微塑膠,每日吸入量就可能高達 68,000 顆。這個數字,比過去只關注大顆粒的估算高出整整一百倍,也證實了室內暴露量遠高於室外。
- 跨越生命的屏障:人體證據正在快速累積。科學家已經在人類胎盤的母體側、胎兒側,甚至是絨毛膜中都發現了微塑膠。這意味著,這些微小顆粒有潛力跨越屏障,影響到發育中的下一代。
關鍵翻譯: 微塑膠不再是遠在天邊的環保議題,而是近在眼前的健康風險。它透過空氣,從我們的衣物、家具、裝潢中釋出,成為我們呼吸的一部分。
鬼故事時間:我家空氣裡的塑膠,打哪來?
這些隱形的入侵者,其實都來自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根據系統性的科學綜述,室內微塑膠主要有四大來源:
- 紡織品纖維掉絮:你身上那件保暖的刷毛外套、腳下柔軟的地毯、遮光的窗簾、舒適的沙發,只要是聚酯纖維(Polyester)、尼龍(Nylon)等合成材質,在日常摩擦、走動、開關時,都在不斷釋放微小的纖維。
- 居家材料與用品磨耗:裝潢用的板材、塑膠製的家飾、耐磨地板、各種產品的塑膠包材,甚至是洗碗用的海綿,都會隨著時間與使用而磨損,分解成更小的塑膠粉塵。
- 廚房與加熱行為:高溫是塑膠的催化劑。用塑膠容器微波、拿塑膠薄膜覆蓋熱食,不僅可能讓化學物質釋出,烹飪時的熱對流,更容易讓已經沉降的微塑膠二次揚起,在空氣中「四處流竄」。
- 被遺忘的密閉空間——車內:汽車內裝,從儀表板、座椅到地墊,大量使用塑膠與合成纖維。在一個氣流循環差的狹小空間裡,經日曬與磨耗產生的微塑膠濃度,往往比住家更高。
吸入的微塑膠,會在體內搞什麼鬼?
當這些大小介於 1–10 μm 的塑膠微粒被吸入後,它們並不會乖乖地被排出。目前的科學證據描繪出了可能的路徑:
- 已知線索:這個大小的顆粒,已經能深入我們的下呼吸道,長期刺激可能誘發局部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就像身體裡來了一群不會離開的惡房客。而更小的奈米塑膠,以及附著其上的塑化劑、雙酚類等化學添加劑,更有可能干擾我們的免疫與內分泌系統。
- 人體訊號:前面提到的動脈斑塊與胎盤研究,證實了它們確實能「到達」身體深處,並且與臨床上的健康風險產生關聯。不過,完整的因果鏈(從吸入到致病)仍在建立中,需要更多長期的追蹤研究。
為什麼關上窗也沒用?室內才是微塑膠的「超級熱區」
許多人認為空氣污染來自室外,只要緊閉門窗就沒事。但在微塑膠議題上,這個觀念可能要徹底改變。
數據顯示,現代人平均有 >80–90% 的時間待在室內。
最新的估算更明確指出,室內環境的微塑膠吸入量遠遠高於室外,尤其是在 1–10 μm 這個最容易被人體吸入的粒徑區間。當污染源頭就在你我的沙發、衣物、和建材上,單純「少出門」或「關窗」已無法有效降低暴露,我們必須將治理的重心,從室外轉向我們朝夕相處的室內空間。
行動手冊:三層策略,把家的風險壓到最低
別擔心,面對這個新興挑戰,我們並非束手無策。參考來源控制與路徑阻斷的原則,你可以直接照著這份「居家降塑」清單開始行動:
🛡️ 層 1|源頭減量(少產生)
- 纖維管理:清洗合成纖維衣物時(如運動服、刷毛衣),盡量將衣服內裡外翻,並降低烘衣機的轉速。如果預算允許,安裝洗衣機出水口的「微纖維過濾器」,從源頭攔截。
- 廚房降塑:跟高溫下的塑膠說掰掰!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鏽鋼容器進行微波與盛裝熱食,外帶食物也盡量自備環保餐具。
- 智慧選材:未來在裝修或選購家具時,多留意材質,選擇低掉屑的天然織物(如棉、麻),以及磨耗率較低的板材,減少未來的粉塵來源。
🧹 層 2|路徑阻斷(少揚起)
- 清掃升級:揚塵是微塑膠的「順風車」。打掃時,用「吸塵」和「濕拖」取代傳統的「掃」與「吹」。選擇配備 HEPA 等級濾網的吸塵器,避免高速旋轉的刷頭將微粒再次打回空中。
- 玄關防線:在門口設置 高品質的鞋刮墊,並養成進門換鞋的習慣,減少從戶外帶回的塵土與附著物。有養寵物的話,固定在陽台或玄關梳理毛髮。
- 車艙淨化:如果你是通勤族,別忘了你的車也是一個重要的「室內」。定期吸塵、擦拭內裝,並按時更換空調濾網。
💨 層 3|終端防護(把空氣真的「淨」下來)
源頭減量與路徑阻斷能治標,但要真正移除已經飄浮在空氣中的微塑膠,你需要高效的「終端防護」。
- 精準的空氣濾淨:針對 1–10 μm 的微塑膠,HEPA H13 等級的濾網已具備極高的攔截效率。但光有濾網不夠,還需要合理的換氣率(ACH)與科學的氣流規劃,才能確保全屋的空氣都被有效過濾,而不是只處理清淨機周圍的一小塊區域。這正是「居家無塵室」的核心概念:濾淨 × 換氣 × 流場。
- 臨時 vs. 長期方案:像 Corsi–Rosenthal Box 這類 DIY 的空氣過濾盒,或許能在特定時期(如鄰居裝修)降低污染峰值,但若要追求長期的、穩定的全屋潔淨空氣,仍需要更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迷思快破(FAQ)
Q1:我少用塑膠袋、改喝玻璃瓶裝水就夠了吧?
不夠。過去我們太專注於「吃」進去的塑膠,卻忽略了「吸」進去的這條更大、更直接的路徑。最新的估算顯示,室內空氣中的 1–10 μm 微塑膠吸入量極高,治理室內空氣品質才是補上這塊防護拼圖的關鍵一腳。
Q2:微塑膠真的會穿過胎盤影響寶寶嗎?
目前的研究已經在人類胎盤的多個部位檢出微塑膠,雖然其精確的劑量與長期的臨床影響仍在研究中,但這已構成一個明確的警訊。在科學給出最終答案前,採取「預防性原則」來降低孕期暴露,是一個更務實且負責的選擇。
Q3:所以,買一台空氣清淨機就解決了?
只靠一台機器「原地過濾」,效果可能很有限。你還需要考慮:污染產生的峰值有多高?機器的潔淨空氣輸出率(CADR)對應你的空間,能達到多少次的換氣(ACH)?氣流能否覆蓋全屋,還是有許多死角?「居家無塵室」的概念,就是一次性把濾淨效率、換氣次數和氣流規劃這三件事做到位,讓效果更全面、更穩定。
Q4:這些證據好像還很新,現在就行動會不會反應過度?
當頂尖醫學期刊已經證實,動脈斑塊中能找到塑膠,且與 4.5 倍的心血管事件風險相關;當我們知道自己每天可能吸入數萬顆微塑膠時,「預防」就成了最理性的策略。難道要等到火燒連環船,才開始想怎麼滅火嗎?在不確定性中,先行管理已知的風險,永遠是更聰明的做法。
想把家裡的空氣,從「塑膠濃湯」變回「純淨森林」?
我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ddwii 致力於將工業級的無塵室技術,轉化為適用於居家的空氣解決方案。我們不只賣產品,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整體的空氣品質策略。
參考資料(精選)
- 動脈斑塊研究 (NEJM): Marfella, R., et al. (2024).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室內吸入量估算 (PLOS ONE, 2025): Abbasi, S., et al. (2025, forthcoming). Inhalation and deposi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human respiratory trac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 胎盤檢出綜述 (PMC): Ragusa, A., et al. (2021). Plasticenta: The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 健康機制綜述 (Frontiers): Danopoulos, E., et al. (2025, forthcoming). Airborne microplastics: A review on their formation, sources, health effects and research gap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 室內來源綜述 (ScienceDirect): Zhang, Y., et al. (2020). A review of microplastics in indoor environments: Occurrence, sources, and human exposur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