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 比利時把「呼吸乾淨空氣」寫進了國家級時間表;而在亞洲, 台灣早在 2011 年就端出了更硬派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並自 2014 年起全面強制納管公共場所。兩條軌道、同一個終點:把看不見的空氣變成看得見的健康分數。以下以專欄視角,帶你拆解比利時最新 IAQ(Indoor Air Quality)法案,順道對比台灣「早一步」的作業成果。
疫後恐慌如何催生比利時《IAQ 法》
2021–2022 年,COVID-19 讓「通風不良=群聚地雷」寫進比利時官方防疫報告,於是聯邦議會在 2022 / 11 / 6 通過《改善公眾可及封閉空間室內空氣品質法》——歐洲第一部專管公共場所 IAQ 的母法 (引用節錄自 health.belgium.be)。同一天,比利時公共衛生部長拍板:「我們要把 CO₂ 數字貼在牆上,給全民看。」
法案三段火力:自願 → 強制 → 標籤
- 2024 年 10 月 1 日至 2026 年 12 月 31 日:業者可自願安裝 CO₂ 監測器、完成風險分析並提交改善行動計畫;政府提供範本、無強制罰則。(依 2024/5/12 皇家令規定,引用自 Mensura)
- 2027 年 1 月 1 日起:上述三項措施正式列為法定義務;未安裝監測器或未交計畫者,最高可罰 2,000 歐元。(依 2024/5/18 修正法,引用自 Mensura)
- 2030 年至 2037 年:所有公共場所必須取得並張貼 IAQ 標籤(A 或 B 級)。標籤申請需提供年度量測報告,並接受隨機稽核。(法案 §6 與後續皇家令,引用自 health.belgium.be)
A 級門檻:CO₂ 低於 900 ppm,且「換氣+淨化」總量需達每人每小時 40 立方公尺,其中至少 25 立方必須是戶外新風。B 級則放寬為 CO₂ 低於 1,200 ppm,或戶外新風達每人每小時 25 立方。(引用自 Airspot Health) 監測器必須直測 CO₂,量測範圍 0–2,000 ppm,精度符合 EN 50543,不得以 VOC 換算值混充。(technical‑regulation‑information‑system)
一句口訣幫你記
「900 好、1200 將就;40 立方救地球。」
把條款翻成生活語言
- 即時讀數:進餐廳前不只看菜單,還要看牆上的 CO₂ 數字;如果飆破 1,200 ppm,就像在汽車密閉車廂裡吃飯。
- 風險分析 Excel:官方提供免錢範本,老闆不會做?罰單會教你做。
- 標籤變行銷:未來比利時咖啡館門口貼「A 級 IAQ」跟掛米其林 Bib 一樣威風——連在地媒體都拿來吐槽。
台灣其實更早——2011 年《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
- 公布時間:2011/11/23(環境部法規系統)。
- 列管指標:一次涵蓋 8 大污染物——CO₂、PM₂.₅、甲醛、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臭氧、細菌數、氨、二氧化氮。(環境部新聞稿)
- 強制時間:2014 年起分兩梯次全面納管公共場所,未達標限期改善。(MOENV 法規)
- CO₂ 標準:一般公共場所 1,000 ppm,教室與幼托空間更嚴格到 800 ppm。(台北市環保局 FAQ)
- 罰則:屢不改善最高可罰 250 萬新台幣,並公告黑名單。
- 自願標章:自 2021 年起推「優良/良好」雙等級 IAQ 標章,鼓勵業者秀出空氣成績單。(MOENV IAQ 專區)
台灣與比利時制度關鍵差異
- 涵蓋範圍:台灣一次管理 8 種污染物;比利時首波聚焦 CO₂ 與換氣量。
- 強制時程:台灣 2014 年就全面納管;比利時設定 2027 年強制、2030 年貼標。
- 監測要求:台灣要求每日至少 8 小時連續紀錄並留存 3 年;比利時要求即時公開顯示並每年提交報告。
- 最高罰則:台灣 250 萬 TWD;比利時 2,000 €。
- 標章制度:台灣採自願雙等級標章;比利時屆時強制貼 IAQ 標籤。
為什麼還值得台灣參考?
- 公開透明:比利時把 CO₂「數字即時秀」變成全民運動,增加場域自我改善動力。
- 慢火煮青蛙:10 年過渡期給產業充足緩衝,減少一次到位的反彈。
- BelAQI 指數:戶外與室內用同一條標尺,讓公眾一次看懂「今天到底該開窗還是關窗」。
結論|台灣先發,比利時補完
比利時的 IAQ 法案把「一步一腳印」寫進了法條;而台灣早在 2011 年就端出更全面、也更嚴謹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換句話說,台灣比比利時更早完成「空氣考試」大綱,只差把成績單貼得更漂亮、更親民。把比利時的「IAQ 標籤」概念學起來,或許是下一步:讓民眾像挑熱量標示一樣,挑一杯「呼吸也安心」的好咖啡。——給早就領先的台灣,一個肯定,也一個繼續加油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