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項震撼國際醫學界的研究發表於《Nature》,題為 "The mutagenic forces shaping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lung cancer in never‑smokers"(Díaz‑Gay M. et al. / Zhang T. et al.)。這項被稱為 Sherlock-Lung 的計畫,分析了來自全球 28 個地區、871 位「從未吸菸」肺癌患者的基因資料。
研究團隊意圖回答一個長年懸而未解的問題:**當這些患者不曾吸菸,為何仍罹患肺癌?**答案,部分與空氣污染,特別是 PM2.5,有關。
研究中將患者居住地的 PM2.5 年平均濃度納入比較,結果發現:
最重要的是,這些變化皆呈現劑量反應關係 —— 污染濃度愈高,基因損傷愈明顯。
這項研究中令人震驚的一點,是其中一種名為 SBS22a 的突變訊號,幾乎只在「台北地區」樣本中出現,佔此突變訊號的 87%。SBS22a 過去僅與「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暴露有關。
馬兜鈴酸是一種早已禁用的草藥成分,因腎毒性與致癌風險,2003 年起即禁止於中藥中使用。這份研究首次在肺癌中發現其基因痕跡,引發對歷史暴露與環境殘留的關注。
儘管研究中特定突變集中於台北,但作者明確指出:**這代表一種地理與環境暴露的線索,不代表僅限某地區。**研究呼籲應正視空氣污染與未明來源毒素對基因的長期傷害。
基因不會說謊,它默默記錄著身體曾經遭遇的每一份風險。這份來自 28 國、871 人的肺癌基因圖譜,正是全球環境暴露的「分子記憶」。
✅ 研究設計具代表性:來自全球 28 個地區的大型樣本,非單一族群。
✅ 基因變化與 PM2.5 呈現劑量反應:是因果推論的重要依據之一。
✅ 首次揭示非吸菸肺癌的分子特徵與污染關聯:過去常忽略的風險,如今浮上檯面。
研究提醒我們:肺癌並不只來自香菸,它可能與我們每日呼吸的空氣、過往服用的藥物、以及城市的歷史毒素殘留息息相關。
以下是四點建議:
Q1:我沒抽菸,還需要擔心肺癌嗎?
A:是的。這項研究證明,即使完全沒有吸菸,空氣污染也可能造成驅動性基因突變,增加罹癌風險。
Q2:SBS4、SBS5、SBS22a 是什麼?
A:是肺癌細胞內的突變訊號,代表不同致癌來源留下的 DNA 傷痕,能幫助推測病因。
Q3:馬兜鈴酸不是禁用了嗎?為什麼還會出現?
A:可能與過去的歷史暴露、某些非法產品或環境殘留有關。這正是研究中提出的警訊之一。
Q4:PM2.5 是怎麼影響基因的?
A:透過氧化壓力、DNA 錯誤修復失效、慢性發炎等機制,逐步在基因中留下突變與損傷。
這篇《Nature》研究提醒我們:**癌症的風險,往往不是即刻可見的,而是潛伏在日常的選擇與環境中。**真正的預防,從認識空氣與基因的對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