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Frontiers | The Burden of Neonatal Diseases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PM 2.5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
中國最新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與新生兒疾病密切相關!儘管近年來中國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進展,但 PM2.5 污染仍對新生兒健康造成威脅,尤其可能導致早產和新生兒腦病等疾病。
研究背景
這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 1990 年至 2019 年間中國新生兒疾病負擔的數據,並探討了 PM2.5 污染與新生兒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數據來自全球疾病負擔研究 2019 (GBD 2019) 數據庫、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及中國孕產婦和兒童健康監測網絡。
主要發現
- PM2.5 暴露水平高於全球平均值: 2019 年,中國新生兒 PM2.5 暴露水平為每 100 人 32.08 人 (95% UI: 26.57–38.06),遠高於 1990 年的每 100 人 15.86 人 (95% UI: 6.83–30.88),增幅達 102.27%。
- PM2.5 污染與新生兒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呈正相關: 研究證實,PM2.5 濃度與新生兒疾病死亡人數 (r = 0.9534, p = 0.0009) 和傷殘調整生命年 (DALYs) (r = 0.9534, p = 0.0009) 呈正相關。
- 疾病負擔下降,但 YLDs 上升: 1990 年至 2019 年間,中國歸因於 PM2.5 污染的新生兒疾病總體負擔有所下降,死亡人數減少了 5738.34 人 (下降 56.85%),DALYs 減少了 51.01 人年 (下降 56.84%),生命年損失 (YLLs) 減少了 51.23 人年 (下降 57.11%)。 然而,帶病生存年 (YLDs) 增加了 150.69 人年 (增加 31.71%)。
守護寶寶健康,從居家空氣品質開始!
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更容易受到 PM2.5 的危害。因此,為寶寶打造一個安全、潔淨的居家環境至關重要。以下提供幾個維持室內空氣品質的小撇步:
- 選用能快速清除PM2.5趨零的空氣清淨設備: 選擇 CADR 值 高、濾網等級達 HEPA H13 以上的空氣清淨設備才能有效過濾 PM2.5。
- 保持室內通風: 每天至少開窗通風 15 分鐘,讓室內空氣流通,但需注意避開空污高峰時段。
- 減少室內污染源: 避免室內吸菸、燃燒蚊香、使用化學清潔劑等,烹飪時也應開啟抽油煙機。
- 控制室內濕度: 保持室內濕度在 40-60% 之間,可減少塵蟎滋生,降低過敏風險。
- 定期清潔居家環境: 經常清掃家中灰塵,並定期清洗寢具、窗簾等,減少塵蟎和過敏原的累積。
研究結論
- 環境污染與新生兒疾病之間存在正相關。
- 環境污染治理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兒疾病的死亡率和 DALYs。
- YLDs 的上升表明,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時,還需關注新生兒疾病的預後和減少殘疾帶來的疾病負擔。
- 控制環境污染有助於減少新生兒疾病負擔,特別是早產和新生兒腦病。
名詞解釋
YLDs (帶病生存年): 指因疾病或殘疾而帶病生存的年數,並根據殘疾的嚴重程度進行加權調整。
DALYs (傷殘調整生命年): 綜合考慮死亡和殘疾對健康的影響,用於衡量疾病造成的健康損失。
YLLs (生命年損失): 指因早逝而損失的潛在生命年數。
*本文為摘要翻譯,正式研究結果以原文為準